成果精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研究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张家驹、黄高峰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DKT071),课题组主要成员:张威、宋俊松、许文、魏强、郏宁扬、孙静、汪俊瑛 。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博狗体育在线_足球外围平台-购彩网官网推荐: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劳动教育实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帮助高校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高校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全校育人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坚持价值塑造为先,实现知行合一,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劳动教育育人原则
第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首先应解决好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通过专题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让学生认知、认同、接受、内化劳动教育的内涵,为真学、真懂、真行提供前提保障,使得劳动教育入耳、入脑、人心。将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和“劳动周”的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行为习惯。
第二,坚持思想认识与主动作为相结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主动作为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作为基础。要让大学生认同劳动教育,就必须把握时代主题、适应时代需要,通过座谈、走访、QQ群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到劳动中来。
第三,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想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实效,还需要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学校层面,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要分工协作,认真做好排课、课前动员、专题讲座、理论教学、责任区划分、工具领还、现场指导、检查督导、成绩评定、成绩录入、课后总结等工作;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过程监督和思想动员,通过齐抓共管、强化监督与考评、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级管理层的作用,真正确保劳动课教学规范化运行。
二、劳动教育践行举措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中构建“三维三阶渐进式”劳动教育工作法。
上好三门课程,绘就劳动教育同心圆。上好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设计了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体、以义务劳动和勤工助学为补充、以自我管理和劳动主题特色活动为拓展的“2+2+2”三维立体劳动教育课程。上好创新创业课程,依托就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结合实际,树立创新价值观和创业价值观。上好劳动教育“思政大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教育;在专业课中挖掘劳动元素,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打造三个平台,拓展劳动实践训练场。打造校内实践平台,学生在校内完成一个个项目化的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日记,交流反思,体会“我的区域我负责”的责任担当。打造社区实践平台,依托南京市江北社区学院,探索实施“一院一街一品”劳动教育行动,推动各学院与校园周边镇(街)共建劳动育人实践基地。打造企业实践平台,依托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在生产服务一线,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现实观照,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培育“三彩”文化,提升劳动价值引领力。责任绿,我的区域我负责。劳动文化与行业文化相融合,培养学生绿色责任关怀意识。匠心蓝,我的专业我精通。劳动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合,通过开展“劳模进校园”“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系列专题讲座,创意手工作品征集、劳动周工具改进方案评比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旭东红,我的祖国我建设。劳动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示范作用,聚力聚焦精神引领,培养学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三、劳动教育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构建“三段式”育人体系,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第一段:从“我的区域,我负责”的课程中认知、树立科学劳动观。通过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周、专业实训、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学校将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和“劳动周”的实践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行为习惯。首先是劳动观教育。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始前邀请院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以及优秀校友代表等开设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学生理解“我的区域,我负责”的内涵,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其次是走上劳动岗位,体验劳动内涵。首先从教育氛围的营造做起,由辅导员、班主任组织,指导党支部、团总支、劳动小组做好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培养,制订《班级劳动责任宣言》《响应学院“劳动教育”倡议书》,开展“我的区域,我负责”广场倡议签名等自发性教育活动。
第二段:从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和专业实引中深化认知,培养劳动情感。统过一周《劳动教育课》的学生在进入大二年级后,商以参与各学院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生在劳动中体会愉悦的情感,使劳动成为一种令人亲近由活动。专业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再一次体验”我的区域,我负责”的理念,在实训岗位上自觉执行劳动纪律、规范思作、团结协作,使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成为习惯。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劳动、体验劳动,井尽快适应从学生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第三段:在“两个结合”中认同、提升劳动技能。大三年级,学生进入毕业顶岗实习环节,高校积极倡导学生将“劳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责任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并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实施校企合作,做到责任与专业的结合。采取“订单”式、工学交替、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岗位上工作,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学生通过感受做出合格产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动力及责任心。
崇尚劳动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伴随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高校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博狗体育在线_足球外围平台-购彩网官网推荐: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全校育人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坚持价值塑造为先,实现知行合一,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