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南通大学王雪玉、陆国君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87),课题组主要成员:徐托、于成洁、陈凤华、杨娟、聂月芳、张馨 。
课题组认为,在英语专业整体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和组成部分,与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实践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也是英语专业育人工作的“主战场”。“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成为新时期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重点。
课题组通过问卷、访谈以及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外语专业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教学目标缺乏顶层设计。实践教学是英语专业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大纲)提出,“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纲》明确英语专业实践学习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未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列入实践教学目标。换言之,《大纲》强调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育才”目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育人”目标。然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教学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设置中,应增加“思政教育”这一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可有效促进学生思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发展。
第二、教学资源缺乏思政融入。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以及社会实践。课堂实践具体表现为基于外语教学实践实训平台(如语音模仿、模拟面试、模拟同传、商务谈判等)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操练和实训;课外实践包括由学生自主参加的英语角、阅读小组、翻译小组、写作小组等各类外语社团、由老师选拔参与的各类技能竞赛辅导、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外自主学习等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学生到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教学机构等单位进行短期的见习和毕业实习等等。尽管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鲜见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系统的“思政教育”内容。
第三、师资培养缺乏思政指导。高等院校全面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需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见功见效”。外语专业从事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一般都拥有国内外高校英语专业硕、博士学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以及较高的外语学术科研水平,在指导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科研创新等方面游刃有余。但相比较高校思政专业及其他人文学科教师而言,外语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这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挑战。
第四、评估指标缺少综合导向。当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虽然形式多样,但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估指标相对比较单一、缺少综合导向。譬如,在对英语语言技能类的教学实训中,评估指标往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鲜少将学生在实训过程所表现出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对学生课外实践的评估,往往关注学生的参赛获奖情况,忽略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校外实践的评估,往往直接以用人单位所给出的“优秀”“良好”或“合格”等作为评价依据,而缺少对学生在见习或是实习中是否践行各行业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责任感、是否能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的评估等等。总体而言,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以能力评估为主,对学生的“思政”发展、价值观念、行为品质等方面内容的评估不足,这也为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带来难度。
基于存在问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课题组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下“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新范式、新路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加强目标管理,明晰总体思路。在实践教学目标上,我们强调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践课程/活动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实践课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促学生“语言能力、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育才+育人”的实践教学目标。基于该目标,明晰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详细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方案。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制定教学内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实践教学的独特性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语言技能类实训中,将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想融合,让思政内容入教材入课堂入大脑;在创新创业类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更深切地体会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将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培养相结合。总体而言,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以及“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实践教学评估方案强调将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评估、创新能力评估与思政能力评估相融合,将学生的政治立场、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纳入教学评估指标。
第二、加强团队建设,凝聚专业合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首要需要打造一支既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充分的思政理论储备的实践教学团队。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促教学团队建设:首先,鼓励思政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结对互助、合作教学。联合思政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鼓励其结对互助、合作教学教研。学校的思政教师虽然担任英语专业思政类课程的主讲教师,但对学生所学专业却不熟悉,也无法将思政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融合;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但思政理论储备相对欠缺。通过鼓励两者开展跨专业合作性质的实践教学,可以取长补短,促“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思政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思政材料供英语专业教师编进教材、把关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等形式,也可以通过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参与教学大纲制定等形式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帮助。其次,加强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学院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支持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在线教学培训等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同时,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鼓励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备课、教学设计、磨课等,共同商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长此以往,逐渐打造一支思政建设能力强、业务扎实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第三、汲取思政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结合博狗体育在线_足球外围平台-购彩网官网推荐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不同形式的英语实践教学制定资源整合方案:针对语言技能类的实践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编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训材料,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针对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围绕国际热点问题、国内重大社会事件和舆论、社会关切问题等不断更新选题资源库;针对社会实践,整合历届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案例,制成文档或视频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教育。通过整合上述英语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大纲、质量标准、教学材料、教学讲义、案例库、微课等在内的、融思政教育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借助“线上+线下”辅导、讨论、探究等多样化实训实践教学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借助课外实践社团,组织开展思政系列讲座,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新路径。在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政策方针、对外传播、国际关系等进行辩证性思考和分析,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及文化自信,通过教学实践推进“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在校外见习实习指导中,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政动态,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精神。
第四、加强过程追踪,完善评估指标。建立健全多维度实践教学成效考核评估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思政考核和能力考核共同纳入实践教学评估指标。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与思政教师多方探讨,研究科学多元的实践教学思政评估标准,制定“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譬如,在指导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时,我们制定了包括学生知识和能力指标、情感指标以及思政指标等在内的多维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阶段性和终期性评估。这些指标内容如下:
A. 知识和能力指标:是否掌握课题研究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和原则;是否熟悉语言学研究相关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技术;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资料检索、学术阅读以及学术写作等能力;是否能准确清晰表示自己的研究设计等。
B. 情感指标:在团队合作研究中是否能培养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是否能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是否能树立一定的学术研究自性、培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等。
C. 思政指标: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否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通过对西方话语的批判性研究是否能培养批判性思辨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具备较强的文化自信;是否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等。
课题组认为,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上述四个维度缺一不可。明确的“目标管理”和“建设思路”是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前提,在整体上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把握方向;思政化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基础,为实践教学提供高水平的一线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实施是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和途径;多维的教学评估标准有助推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育才+育人”目标的实现。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守好实践教学这段“渠”、种好实践教学这块“责任田”,推动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新时期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三全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