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西方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辨教学融入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以中、陈博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西方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辨教学融入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02),课题组主要成员:孙睿超、何烨、信慧敏、梁道华 。
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语境下,外语跨文化教学面临着两大关键历史机遇。一方面,远程教育需求已推动新媒体教学技术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中西方疫情处置效率效果的天壤之别祛魅了西方文化的优越幻象。以此为契机,本课题研究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打造“金课”与课程思政建设号召,戮力开拓创新,聚焦以思辨能力培养带动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实践路径,基于中国文化学习过程论述提出“学问思辨行”创新教学模型。
一、西学东渐,思辨当行
《当代西方文化》教学创新出发点为西方文化教学中两大亟待缓解关键教学“关键点”:
关键点一:教学内容的文化立场问题。要求立足家国,坚守中国立场。
关键点二:教学模式的满堂灌问题。要求思辨先行,强化学生中心。
以下将具体论述。
1.立足家国:中国立场亟需坚守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文化立场问题。一方面,英语文化教学此前大量出现以西方文化为标杆的亦步亦趋现象,客观强化了西方中心主义在我国的文化霸权,甚至削弱英语学习者的本国文化认同(顾晓乐 2019)。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仰仗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仁 2011)。面对疫情凸显出的西方危机以及当前诡谲莫测的国际局势,英语文化教学亟需引导学生面对西方文化既不全盘接受、亦不一味排拒,而是在熟稔西方文化的表层习俗与深层逻辑基础上成熟应对跨文化交际,固守中国立场,展现文化自信。
2.思辨先行:学生中心亟待强化
在西方文化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思辨能力培养是有效路径,诚然,文秋芳教授等国内外学者已针对思辨能力培养指导原则、理论框架与测量方式展开研究(Facione, 1990;Paul & Elder 2016;孙有中,2019;文秋芳等,2019;文秋芳等,2010),然而涉及教学实践,现有西方文化教学仍大多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鲜少思辨。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00 后”学生群体均是信息时代的“土著”,相较于身为信息时代“移民”的教师们,他们获取知识能力更强。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亟需转型,把吸收知识的主动性留给学生,积极营造思辨氛围。
3.应对之道:“学问思辨行”模型
基于上述痛点问题,《当代西方文化》教学创新提出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思路。在此思路中,融入思政内容供给的专业知识传授是思辨能力培养的前提,而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则是引导学生内化思政建设目标、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将此思路落实于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中,可以得出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在内的三层教学目标体系。
本课程创新性地提出“学问思辨行”模型。《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过程完整地描绘了从知识获取(“博学”)到思辨提升(“审问”、“慎思”与“明辨”),最终达成依德行事(“笃行”)的学习流程。受其启发,“学问思辨行”模型以“审问”、“慎思”与“明辨”表达思辨能力的细化技能与标准,以“博学”及“笃行”为思政思辨教学的前提与目标,分别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素材,与家国情怀等课程思政元素的培育目标。
相较于现有其他思辨模型,“学问思辨行”模型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土化理论构建原则,以问须审、思必慎与辨要明囊括了思辨能力的内在维度。此外,“学问思辨行”模型将思辨技能与标准维度的内部要素的共时并列关系调整为历时进程关系,能够更好适应进程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需求。
二、培育思辨,打造智慧课堂
作为教学创新模型,“学问思辨行”模型需依托西方文化课程教学实践加以落实。本课题依托课程《当代西方文化》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其教学内容共分八个议题,每个议题均采用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线上1+线下2学时)。教学创新实践贯彻“学问思辨行”模型,具备主要创新特色为“以生为本、倡导思辨”,以及“线上线下,智慧教学”。
1.在教学内容设计的宏观层面,课程大纲设计八大主题章,每章标题本身即为思辨议题,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进入学习。如,第七章标题“历史的版本”(History in Histories)藉由历史的单复数对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多元性议题。
审问为观察(observe)与设问(query)技能,要求观察的全面性(breadth)与定位问题的精准性(precision)。审字原为“審”,意为发现屋里有兽足印。问即寻找屋中兽足印,只有在全面观察、仔细定位后方可实现。在下表教学示例中,思辨教学始于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马斯洛需要层级论阐述,质疑其中的两处“道德”相关表述差异。本任务教学在此基础展开进一步“慎思”与“明辨”,最终将指向对以人为本道德修养的价值内化。
慎思为释读(interpret)与分析(analyze)技能,要求切中肯綮的确实性(accuracy)与独立思考分析的原创性(originality)。慎字左边为心,右边为真,意诚于心。思考需要建立在对问题准确解释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形成原创性分析。在以下教学示例中,学生已经过“审问”梳理出西方中国叙事中的误读现象,此处“慎思”要求学生对之加以解读,进而运用东方主义理论独立分析,以便在下一步“明辨”环节打破思辨西方文化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窠臼,树立文化自信。
明辨为推理(deduce)与判断(judge)技能,要求推断具有合理性(logicality),结论具有重要性(significance)。明字源自日月之光,光照之下方可辨识清晰、视野宽广。在以下教学示例中,学生已通过“审问”与“慎思”认识到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语境与现实反证。“明辨”的思辨教学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终结论”破灭过程中折射出的西方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进而巩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
实现以生为本的思辨能力培养尚需立足于知识的充分获取与深入思考,因而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与思的充分翻转夯实土壤。
三、成果推广与应用
目前,《当代西方文化》经过多轮运行后已较好地实现了“学问思辨行”教学模型。具体成效包括:首先、课程建成成熟SPOC 学习平台。平台建有近300 分钟微课视频22 个、题库题量100 余题、拓展资源70 余项,累积大量学生学习数据与成果。2021 年春季,课程将完成系列微课视频升级,并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同步上线。
其次、课程配套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再次、课程现已获得江苏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认定。最后、学生评教成绩逐年上升,2020 年达成优秀率100%,多个班次排名位居全校前5%。
教学实践表明, “学问思辨行”创新教学模型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思政在西方文化教学中地隐性融入。作为推广价值,“学问思辨行”模型可以对1)包括“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内的其他类型英语课程与2)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其他新文科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形成启示。